慢慢游社区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搜索
查看: 1849|回复: 4

莫斯科保卫战的真相与影响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2001

主题

7562

帖子

62万

积分

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Rank: 64

阅读权限
230
游币
610576
精品值
2702
热心值
205
分享值
974
在线时间
28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16
最后登录
2024-3-29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分享达人皇冠勋章音频组专属勋章黄金会员风度翩翩勋章读书勋章

发表于 2019-1-31 21: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大雪 闲来无事就重温了梦烟兄发布的《莫斯科保卫战》对照电影又查询一点资料 不禁好笑历史的调皮和荒诞 以下是相关观点
慢慢游社区_1c950a7b02087bf45fdaa104f9d3572c11dfcf2d.jpg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我们印象中的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人民同仇敌忾的表现,是莫斯科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象征,是苏联军队浴血奋战的体现。可以说,莫斯科保卫战被描述成了苏联军民保家卫国的悲壮战役,苏联政府并以此鼓舞国民。流传最广的就是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但是却无法进入,苏联军民的抵抗使他们寸步难行,最终德国人没有踏入这座苏联最高执政中心。但实际情况究竟如此呢?


第一,1941年12月2日,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希列尔曾煞有其事地报道说:据他了解,当天德军第258师所属侦察营攻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镇,并从那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克里姆林宫塔楼。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从希姆基也是无法远眺克宫的。更何况当天德军第258师并未参与围攻莫斯科的战斗,德军档案库里也没有找到该师攻占希姆基的证明材料。去过莫斯科的朋友可能知道,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第二,历史上很多观点认为当时的苏联面对德国的猛烈进攻缺少充足的准备,面对德国的进攻显得措手不及。其实不然,历史真相是苏委会成员在战争来临之际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不论是军火还是地上地下的防卫都是相当严密的。

一些历史著作称,斯大林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回忆说:虽然斯大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但仍做好了严密布防、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

1941年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地铁”和“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推猜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希特勒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著名景点。有鉴于莫斯科城的精心布防,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是用对待沙皇俄国的老眼光看待苏联,对苏联战前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其无知。开战后不久,希特勒就对苏联军队的强大深感震惊,对古德里安说:“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书(指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一书)中所列举的苏联坦克数字是真实的,那么也许我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苏联坦克产量的巨大,坦克性能的优良,令希特勒目瞪口呆,气急败坏地嚷道:“一个原始民族,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这样的技术成就!”


第三,很多的历史作品中都现实面对战争苏联全民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然而真正的历史真相是很多百姓甚至是很多重要官员都弃城而逃,整个城市一片狼藉。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困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慢慢游社区_902397dda144ad34f97b706adba20cf430ad8513.jpg 慢慢游社区_42a98226cffc1e17b9897adc4190f603738de92d.jpg

第四,有很多观点将德军兵败归咎于当时俄罗斯寒冷的天气,事实上那个冬天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冷。
德国的陆军大将古德里安在后来将这次战争的失败归结于苏联的冬天太冷,当时德国的坦克陷在了雪地里不能前进,大炮因为燃油被冻住无法使用。但事实是,当年的莫斯科温度才是-7℃,即使在后来下降到了-15℃,但是很快气温又变暖了。所以古德里安说的寒冬并不准确,真正冷的是在12月5日,当时的气温下降到-40℃这时候天气才起到了作用,可是前期并不是很冷。反正历史真真假假,谁能说清楚真相呢?还是顾好眼前吧,1941年的十月究竟有没有那么冷,这不好说,但现在中国北方的寒冬可是真冷!不管怎么说,德军没备足冬季防寒衣肯定会影响战斗力,同理,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寒措施的话,也会生病。


第五,有很多著名作品认为莫斯科保卫战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不论是战争伤亡还是经济损失都是相当惨烈的。然而事实真相是苏联军轻而易举的就打败了德军攻击。我们看一下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战役博罗季诺之战,很多的史学家都将这场战争描述的十分壮烈,但是当时驻守的德军却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在苏联的进攻之下,竟然毫无抵抗力,直接就放弃了抵抗,在希特勒听说之后十分的惊讶,下达了:所以士兵必须坚守阵地的命令。可是这样的命令没有任何用处,在三年之后,苏联红军就打入了柏林。



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由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撰写的有关莫斯科保卫战的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这次战役鲜为人知的一面,现摘登如下。

被刻意隐瞒的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218332_1.html/ ]

根据官方数据,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9月30日持续到1942年4月20日,两军参战人数在某些阶段达到700万,是随后爆发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人数的2倍,大部分人误以为后者是二战中最为血腥的城市保卫战。其实不然,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两军阵亡和损失人数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2倍,丧生、失踪、被俘或严重受伤人数达250万,其中苏联方面为190万。可以说,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庞大、斗争最血腥的一次城市保卫战。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莫斯科之战已被大部分俄罗斯人所遗忘。

这显然不是一次意外。因为任何有关此次战斗的详实统计,都被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了。莫斯科军事历史研究所的一名资深研究员在回忆这场战争时说,在战争结束后,富有传奇色彩的苏联红军领导人朱可夫元帅,曾命令其副官粗略统计一下部队在莫斯科一带战斗中的损失人数,当副官将数据呈报他时,朱可夫立刻高声命令道:隐瞒起来,不准给任何人看。

混乱的莫斯科城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当一些苏联部队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与德军浴血奋战时,成千上万名士兵却向德军投降。许多市民开始不安和恐慌起来,莫斯科出现了抢掠和其他一些令斯大林始料不及的非法事件。

趁乱抢掠者洗劫食品店,工人罢工,愤怒的人群堵住那些试图坐着小汽车逃走的人们,把他们从汽车中拖出来殴打并劫走财物。位于卢比扬卡广场的内务人民委员会总部升起了一股股浓烟,秘密警察们正在匆忙销毁文件。大部分的苏联政府部门,以及外交人员和记者都经由铁路转移到了古比雪夫市。

来之不易的胜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斯大林当时的政策和对形势错误的估计,也是导致苏联濒临溃败边缘的原因之一。他于1937至1938年在苏联红军内部发起的大清洗运动,使红军痛失许多有经验的军官。苏联红军总参谋长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就在第一批被处决人员中。这位红军将领曾预言,德国有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向苏联发起进攻,并引发一场长期、代价惨重的战争。斯大林闻讯后质问他:“你想干什么,恐吓苏维埃政权?”随后便派人对其加以拷问,最后以密谋发动政变、暗中协助德国纳粹的罪名将其处决。数千名红军将领都遭到了同样的下场。

然而,希特勒更为严重的失误最终拯救了斯大林。这位德国独裁者由于过分相信自己会在天气变冷前迅速结束战斗,在没有冬季御寒服装配备的情况下,便将他的部队在1941年6月底派往苏联作战。由于天寒地冻,冻僵的德军士兵尸体无法掩埋,只能像垒柴垛一样堆在一起。

苏联人的抵抗异常顽强,希特勒坚决主张对刚占领的苏联领土立即实行恐怖统治,残酷对待苏联战俘,大部分战俘被折磨致死,而此举后来被证实有力地协助了斯大林重振士气的努力。

斯大林发誓要与莫斯科共存亡,再次迅速掌握了政权,他于10月19日颁布戒严令,内务人民委员会奉命枪杀任何可疑的趁火打劫分子。幸存的巡逻部队成员叶夫根尼·阿努夫里郁夫,在多年后谈及他们当时所执行的任务时,仍用较为谨慎的言辞说,他们当时收到了一项令人诧异的任务,即当场枪杀间谍和逃亡人员。但是,他们完全不知如何辨别间谍。就这样,许多莫斯科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但抢掠和混乱局面却因此停止了。

时至今日,当时莫斯科法律和秩序的混乱以及濒临沦陷的种种议论,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有力地阻止了希特勒西线前进的铁蹄,如果莫斯科失守,那么二次大战的进程也将重新改写。


评分

参与人数 1游币 +1 分享值 +1 收起 理由
112167 + 1 + 1 慢慢游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慢慢游社区-版权及免责申明1、本站为公益性交流平台,本贴所有内容为本帖作者发布,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主题贴由本帖作者发表,本帖作者与慢慢游社区享有帖子相关权利,有权追责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慢慢游社区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如有转载自其它媒体的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部分内容侵犯到贵方版权,请邮件通知本站,本站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站务(侵权等)联系邮箱service@mmyfilm.com,24小时内会处理完毕
8、如本帖存在违反社区版规或其他法律规定情况,管理员可不通知作者直接删除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11 天

[LV.9]以坛为家II

6

主题

1205

帖子

4145

积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阅读权限
70
游币
2669
精品值
20
热心值
3
分享值
4
在线时间
2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8-31
最后登录
2024-3-28
发表于 2019-2-1 09: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yeah 于 2019-2-1 09:57 编辑

图吹波及到这儿了吗?
他的红色拿破仑称号,是在打波兰时获得的,最终华沙战役失败,苏俄陷入危机。
图哈对苏联红军内部建设影响极坏,苏联前期的失败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他,现在被扣在了斯大林的头上。
斯大林的铁腕治军,才是挽救苏联的关键。而且,ZIS-3和T-34这两件对胜利影响最大的武器,也是在他的亲自干预下才定下的。图哈则留下了一堆浪费钢铁的多炮塔坦克和BT系列坦克,还幻想空降机械化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59 天

[LV.9]以坛为家II

0

主题

592

帖子

888

积分

Rank: 4

阅读权限
30
游币
157
精品值
0
热心值
0
分享值
0
在线时间
1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9-12-27
最后登录
2021-5-5
发表于 2021-1-24 0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的精彩分享!我觉得慢慢游是注册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95 天

[LV.9]以坛为家II

0

主题

904

帖子

2620

积分

Rank: 8Rank: 8

阅读权限
50
游币
1560
精品值
0
热心值
0
分享值
0
在线时间
1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1-28
最后登录
2024-3-28
发表于 2022-3-25 09: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东西我收了!谢谢楼主!有慢慢游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5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8

主题

2988

帖子

2万

积分

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

阅读权限
150
游币
16726
精品值
144
热心值
0
分享值
21
在线时间
5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3-25
最后登录
2024-3-28
发表于 2022-3-25 17: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时期的斯大林的铁腕统治,对打败德国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容置疑。对此有些人拥护、有些人唾弃、有些人不削、有些人反对,都是历史的正常现象,伟人并非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帖须知
本站严禁灌水回复以及讽刺辱骂分享者的行为,轻者扣分警告,重者直接永久封禁。发帖前请详读:点击进入 。以免永久封禁。
 严禁胡乱回复,可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慢慢游社区 ( 站务处理service@mmyfilm.com )

GMT+8, 2024-3-29 04:12 , Processed in 0.13569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